购物吧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验交流

2016年文明建设工作第29期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7-25 16:40:35 人气: 标签:个人经验交流发言稿
导读:安庆历史文化厚重、名士乡贤众多,涵育了千年古城“崇文尚德”的文化根脉,培育了百年省会“务实创新”的风骨。在农村文明建设中,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以古今…

  安庆历史文化厚重、名士乡贤众多,涵育了千年古城“崇文尚德”的文化根脉,培育了百年省会“务实创新”的风骨。在农村文明建设中,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以古今乡贤为榜样,以文化乐园为阵地,移风易俗倡文明、树新风,让田野乡村劲吹文明风。

  一、黄梅戏曲“唱”文明。充分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黄梅戏,让群众在黄梅乡音里受到熏陶、文明。一方面在复排古剧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对《天仙配》等经典剧目改编复排,逐步融入、平等、文明、和谐等,展现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时代担当。近五年先后复排30余部大型黄梅戏和黄梅戏小戏,每村每年至少演出1场以上正规大戏。另一方面在创排新剧中展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突破传统黄梅戏的题材局限,创排了契合时代要求的大型黄梅戏《大清名相》《不越雷池》,以古鉴今、以史资政,既传承了清白传家的家风家教,又传扬了清正廉洁的担责担当,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喜爱。目前两部大剧作为安徽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在全省巡演。

  二、古今乡贤“传”文明。乡贤根植乡土,引领乡风、影响乡民。一是把乡贤“请出来”。成立四级乡贤组织,挖掘“古土”乡贤,传颂“古圣贤”典故;寻找“在土”乡贤,讲好“新乡贤”故事;请回“离土”乡贤,引导他们返哺桑梓。二是把乡贤“展出来”。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在县城设立“乡贤文化展示厅”、在乡镇设立“乡贤文化广场”、在乡村设立“乡贤文化长廊”、在学校设立“乡贤文化墙”等,把“乡贤故事”印在墙上、刻在心上。三是把乡贤“传开来”。组织开展乡贤文化“四进”活动:进厅堂,突出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涵养重德家风;进课堂,突出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培育崇文学风;进讲堂,突出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导清明政风;进礼堂,突出广大群众这个最大公约数,淳化质朴民风,切实让乡贤文化润泽乡间邻里。

  三、文化乐园“植”文明。抓住创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机遇,把乡村文化阵地打造成文明高地。一是从建成到建好。实施达标升级工程,在确保基本文化设施达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主体的农民文化乐园试点,目前全市建成90个、在建67个,达到“建成一个乐园、传承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的目标。二是从管理到管好。建立健全文化设施“建管用”机制,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配备基本工作人员,让“建起来”的文化乐园“转起来”;500多名文化员和7200多名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和服务,让农民群众“乐起来”。三是从用足到用好。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把群众“请进门”服务;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等公共文化活动5万多场次、服务群众1000多万人次,把文化“送上门”服务;公共图书从县馆到农家书屋通借通还,把图书“敞开门”服务,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极大增强。

  四、先进典型“树”文明。围绕打造“安庆”,用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引领文明乡风。一是广范围“评”。模范、乡村等各类先进典型就在百姓身边,1000多个市级以上典型人物分布在村居巷里,群众学有典范、做有标尺。二是全方位“赞”。在全市1000多个乡村设立义举榜,组织典型人物到农村开展巡讲,放大先进典型社会效应。成功承办2015年6月全国模范与身边现场交流活动。建成了免费的安庆馆,年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三是多途径“帮”。出台《安庆市模范和帮扶办法》,在就业就学、养老医疗等方面优抚先进典型,在保障房分配中优先考虑,对生活困难的模范开展结对帮扶,大力“德者有得”的鲜明价值导向。

  五、敦风化俗“育”文明。组织开展“反对大操大办、陈规、提倡文明新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养成。一是村规民约“硬约束”。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主管作用,成立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对陈规进行和规劝。发挥村规民约的导向作用,与每个农户签订遵守协议。二是集中治理“零”。敢于动真碰硬,重拳出击开展整治。如全面推行殡葬,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全市火化率由2014年初的10%提高到现在的90%,骨灰入葬公益性墓地达到80%以上。三是良俗引导“自觉行”。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乡间民俗文化展示、农民歌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加文体娱乐、参与社会公益,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农闲时节和节日期间盲目攀比、打牌赌博的现象明显减少,社风民风出现了可喜变化。

  永川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文明建设工作经验,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主题,以“个十百千万”为抓手,大力整治乡村,加强引领,培育优良家风,传承乡贤文化,志愿,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一、“一个主题行动”美化人居。积极实施“美丽永川·清洁乡村”行动,对全区镇街进行全域整治。一是清洁院落。修建垃圾池、设置垃圾箱,划定责任区、常态化清扫,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二是清洁场镇。开展垃圾乱堆、污水乱排、车辆乱停、管线乱拉、摊点乱建“五乱” 整治,确保场镇干净美丽、秩序井然。三是清洁道。分段安排清扫保洁人员,推进乡村公净化、绿化、美化。四是清洁水源。清漂河流、水库,整治河道、山坪塘,在水源地排污、开设养殖场。五是清洁田园。清理白色垃圾,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合涉农资金56亿元,建成巴渝民居特色村落260个、示范院落552处,黄瓜山村、高坡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

  二、“十大最美人物”树立价值导向。组织“最美”系列评选,用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一是发现“最美人物”。定期评选最美教师、最美村官、最美孝子等“最美人物”,打造“最美品牌”,涌现出“全国模范”1名、“中国”2名、重庆52名。二是“义举”。以城乡小橱窗、小黑板、小海报、小视频为载体,设立“义举榜”,“最美事迹”,“身边”,让义举上榜,为立传。三是“好报”。组织“最美人物”走基层,开展微活动,用最美人物事迹感染身边人、教育全社会。募集“关爱基金”100余万元,表彰模范、最美人物,树立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三、“百个最美家庭”带动家风建设。表彰100个“最美家庭”,以家风建设带动校风、乡风、行风、党风建设,促进“五风互动”。一是以家风促校风。围绕“孝悌慈严”主题,开展“家书伴我行”“寻找传家宝”“百名母亲讲家教”等活动,以家风家教促立德树人。评选表彰“孝心少年”80名、“重教家庭”160个。二是以家风淳乡风。发挥祠堂在家族生活中的伦理功能,将家规祖训刻于祠堂,将名句格言悬于祠堂,将家族故事书于祠堂。《松溉古镇:祠堂引领文明新风》收录为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三是以家风净行风。开展“行业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甄选“行业箴言” 360条。发挥“中国书法之乡”优势,将职业操守写成作品、制成门楣牌匾,推动职业操守挂厅堂、入。四是以家风正党风。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干部议家规亮家训”活动,组织学习交流88场,整理评选干部好家训266条,助推廉政文化建设。

  四、“千名草根乡贤”引领农村风气。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发挥文化的力量,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一是让乡贤文化根植乡土。立足“草根群体、民间力量”定位,采取“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好乡贤我们学”方式,评出“、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群众”的新乡贤923名。二是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一句话”概括事迹,“一块匾”明确荣誉,“一本书”荟萃故事,“一张榜”营造氛围,“一首歌”传递情怀,“五个一”宣传新乡贤的嘉言懿行、成就贡献,激发新乡贤的荣誉感、感。三是让乡贤力量乡邻。成立区乡贤文化促进会、镇街乡贤联谊会、村社乡贤参事会。460余名乡贤牵头,制订或修改150条符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110余名乡贤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全区乡贤带动发展致富项目200余个,为农村公益事业捐资125亿元。

  五、“万名志愿者”助力乡村发展。常态化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 一是关爱农村“三留守”。组织万名志愿者与4284名留守儿童、3661名留守妇女、5112名留守老人结对,为留守人员提供生活助困、慰藉、医疗康复等服务。二是深入基层“送文化”。组织文艺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胡远莉乡村文艺义演队被评为重庆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援建文化大院50个,文体中心户200户。三是助力扶贫“攻坚战”。开展“我们一起奔小康”志愿服务进村社进家庭活动,促进政策协调、项目设计、定点帮扶等“十到户”,精准对接、认领项目,助力5个市级贫困村、6659个贫困户、16738人实现整体脱贫。

  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央深化农村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胶州市始终围绕这个主题,落实乡村文明行动要求,从2007年农村“五化”建设,到2009年“五种新风”推树,到2012年“尚德胶州”建设,到2014年“四类”村庄创建,再到2015年的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始终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实现“三个美起来”。到2015年底,有610个村达到县级文明村标准,占村庄总数752%。

  一、村庄当“主角”,“标准化”树起美丽标尺。我们政策引领、村庄自主,对811个村庄设计四类标准。卫生洁净村是底线项指标;达标村广覆盖, 设置16项指标,重点提升村庄“五化”建设水平;示范村树样板,设置33项指标,重点在村庄污水处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方向上提升档次;特色村重内涵,设置19项指标,体现乡村记忆等特色。标准化创建给了村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清单,既要调动积极性,但又不能给村庄添负担。为此,对村庄硬化项目,市镇两级按6∶4的比例分两年拨付23亿元以代补,同时鼓励村庄“跳高”创建示范村和特色村,每建成1个励20万元。目前,全市卫生洁净村100%全覆盖,达标村达到919%,建成示范村92个、特色村16个,省级示范村37个。

  二、抓“主导”,“一体化”筑起美丽网络。村庄创建只是塑造了一个个“盆景”,让盆景移苗入地、变成花园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构筑美丽乡村大花园,关键要搭好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一体融合,加强统筹。我们小切口、一体化、广覆盖,将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突破点,建立健全“镇村保洁收集、市级清运处理”运行机制,2015年被确认为首批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市。寻本治源,治理深层环卫,推进治污改厕联动。委托环保部规划院编制总投资1612亿元的“1+10+9+X”城乡污水处理体系,2016年底,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及镇驻地将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60%的村庄建有污水处理设施、80%的污水进行处理。依托污水处理,通过三种模式推进农村改厕,财政投入14亿元,今年全年122万户,实现广覆盖。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实施分层次、系统化提升工程,仅大沽河治理就穿起沿线个村庄,昔日背河“封闭”村变成今天面河旅游村。全市美丽乡村形成了村在格中、网联城乡、连线成片、全域统筹的格局。

  三、群众是“主体”,“内涵化”塑造美丽心灵。我们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通过“一评、二立、三育”,在农村持续涌动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一评”就是评选文明家庭,“低门槛”,实施渐进式创建,从洁净家庭到五好家庭到文明家庭,让绝大多数群众参与进来。2015年,全市206万余户家庭,有135万余户家庭创建成“洁净家庭”,67万余户创建成“五好文明家庭”,分别达到655%和33%,评出20户市级“文明家庭”标兵在年底模范颁典礼上表彰。“二立”就是立标立榜。通过树典型,激发群众崇尚新风自觉性。全市646个村开展了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926%的村建立“义举四德榜”。“三育”就是家训育人、村规育民、文化育村。开展家风家训传承活动,全市打造主题公园、广场22个,主题墙、示范街近204万平方米。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全市811个村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574个村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注重文化活动,种文化,创、演、赏全以群众为主角,“广场文化周周演”、“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邻里艺术团”巡演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4200多场,用百姓舞台凝聚群众,在欢乐万家中传承新风。

  四、管理成“主线”,“长效化”构筑美丽保障。我们始终“建管并重、边建边管”,就村庄创建列出台帐和清单,并每年补充新标准,将所有达标村、示范村、特色村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引入第三方暗访,第一次暗访不合格村庄挂牌,限期整改,两次暗访均不合格村庄取消称号,通过挂牌整改做到了保持到位。管理村庄有惩也要有。为调动村庄持续创建的积极性,保持财政资金投入常态,每年示范村和特色村每个村给予2万元励。“三分建、七分管”,动态认证长效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制、规范化轨道。

  浏阳地处湘东,毗邻江西,面积5007平方公里,人口147万,享有“千年古县”“花炮之乡”“花木之乡”的美誉,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百强第28位。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扣“湖湘宝地、美丽浏阳”的城市定位,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村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浏阳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生态魅力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一、致力品质提升,树立农村新标杆。围绕“全国先进、全省样板”目标,在湖南率先启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致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一是从顶层设计。将农村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农业工作、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域旅游发展等全面统筹起来,研究出台《浏阳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升级打造300个示范幸福屋场、100个示范村、10个示范乡镇,实现由点到面、全域覆盖,把浏阳建设成为独具特色、极具魅力的大花园、大景区。二是以项目促推。大力实施“整治、造绿复绿、农村公建设、文化设施提质”四大行动,常态化开展、项目化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全市共植树近3000万株,新建农村公3040公里,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6个。三是凭特色取胜。按照“原有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杜绝千村一面”原则,深度融入浏阳红色文化、花炮文化、“孝”文化、“和”文化等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精心打造荷文公、浏东公、永社公沿线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永安镇华山屋场、古港镇松山屋场、中和镇富家湾屋场等一批精品幸福屋场,充分展示富有文化特质、留住美丽乡愁的城乡发展新画卷。四是抓规范管理。致力推动最严格、最精细、最到位的城市管理向乡村延伸,充实乡镇专业力量,在村级和屋场设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和值班岗亭,实现常态化巡查、规范化管理。着力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在乡村设立志愿服务站(点),积极开展屋场管理、文明、扶贫帮困等工作。

  二、致力文化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让乡风民风淳起来。一是增强先进文化的感染力。深入开展“淳风美德润浏阳”系列活动,以常态宣传来美德、倡树文明,广大村民的面貌和思想观念得到极大改观。如针对过去农村办酒攀比浪费的,我们大力“文明办酒”,得到了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现在,节俭办酒在浏阳蔚然成风,群众普遍感到从沉重的人情负担中出来。二是增强乡贤文化的带动力。充分发挥优秀村级干部、企业能人、模范的独特优势,鼓励其带头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大批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下,群众纷纷捐资集资、投工投劳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自筹部分占总投入的80%以上。三是增强祠文化的吸引力。浏阳祠文化源远流长,共有祠260多座。我们注重将现代文明融入到传统祠文化之中,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分享会”“模范”等实践活动,将祠堂打造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四是增强群众文化的凝聚力。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科技下乡”等惠民行动,精心举办“广场月月乐”“节日家家欢”等文化活动,丰富群活,增进社会和谐因素。

  三、致力产业培育,开辟农村创富新途径。发展产业、富裕农民,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农村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一是因地制宜兴产业。实施“产业兴城”战略,引导各乡镇、村组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如我们重点打造10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推动沿线乡镇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今年前7月,全市接待游客113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27%和29%。二是因势利导促创业。着眼转型创新发展,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之中。如古港镇松山屋场通过开发千亩油菜、稻草艺术等,聚集了旺盛人气,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外出务工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三是因需施策强家业。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房抵押贷款等试点工作,率先成立农村资源流转交易中心,将水田、林地、鱼塘等资源交易全面统筹起来,促进“沉睡”的资源为“流动”的资本。现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517亿元,惠及农户和企业18万家,有效破解了村民融资难题,了农村创富活力。去年浏阳获评湖南全面小康经济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91元,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大幅提升。

  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农村文明建设工作经验,立足瑶乡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在树立文明风尚、丰富文化生活、改善人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让乡村群众切实分享发展和文明创建。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掀起乡村“文明风”。一是“典型评树”促文明。深入开展模范、美德少年、身边以及“家风家训 推进乡土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 争做新型农民”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培育新乡贤,涌现出全国劳模2人,入选中国榜1人、获得提名2人,市级模范1人、美德少年18人。二是“乡风传承”润文明。把传承、培育好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红岩、北洞源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全县有6户被评为市级“十星级文明户”、66户被评为县级“十星级文明户”。855个自然村屯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及自治章程,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三是“”育文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广泛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小手拉大手、齐步走”“文明礼让斑马线”“三关爱”志愿服务等活动,把瑶族优秀文化、思想建设融入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文明、和睦、互助”的新风尚。四是“协调发展”树文明。积极探索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社区化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生活和管理工作水平。北洞源、红岩等村实行“农事村办”的管理模式,配备计生、卫生、法律、政务、警务服务室,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区化服务。

  二、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遍开乡村“文明花”。一是改善人居。全域规划,突出瑶族特色建设美丽乡村,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全面实施县城及村屯风貌、绿化美化和综合整治,涌现出黄岭、门等、红岩等一批宜居乡村示范点。2015年,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恭城经验”获得中央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红岩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门等、黄岭等七个村屯获得首批“广西绿色村屯”称号。二是强化生态建设。把生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标准,以“五改十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97%、森林覆盖率达8114%、农村道硬化率达983%,农村群众全部喝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建成一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两个全覆盖”。三是发展绿色经济。以红岩、社山等特色瑶族新村为重点,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精品线、溪流沿岸的村庄建设,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红岩、社山等一批新农村实现了“三个转变”“两个就地”,即“果园变成了公园、农家变成了旅馆、农民变成了老板”,“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农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三、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描绘乡村“文明卷”。一是建设一批民族文化阵地。规划建设了盘王阁、瑶族博物馆、民族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建有9个乡镇文化站、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117个农家书屋,建成37个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111个篮球场。二是培育一批民族文化队伍。以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的县文工团为班底,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创作出一大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组建各级瑶族文化艺术表演队120多支,参与人数达5000多人。举办多期民乐、民画、民族体育等瑶族文化传承培训班,为培育瑶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强筋壮骨”。三是推广一批瑶族歌舞。以20周年县庆的10首歌曲为基础,精心编排瑶族歌舞向全县推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呈现出乡村跳瑶族广场舞、校园跳瑶族长鼓操的动人场景,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四是精制一批“乡韵”名片。依托宋代恭城籍一代廉吏周渭和众多文物古迹,编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和大型民族歌舞诗《“瑶山意境”文·武·茶》等文化产品。利用一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羊角舞、吹笙挞鼓舞等非遗项目传习,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借势“花炮节”“盘王节”等民俗节庆,打造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立足瑶族村寨众多的特点,出台古村落,营造研究、爱护、历史文化的氛围,全县共有18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大理市位于云南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境内的苍山洱海孕育了大理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大理市通过“建好一块阵地、建强两支队伍、健全三个组织、实施四项工程、抓好五大创建、抓实六个活动”,农村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村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建好一块阵地,强化文明宣传。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组建 “白族大本曲宣讲团”,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宣传教育阵地。目前全市共有11个乡镇文化站、111个村级文化室、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3个农家书屋,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和宣传栏517块,打造主题广场和文化走廊20个。

  建强两支队伍,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一是建强农村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文明、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的示范引领带动村民文明行为养成。目前组建农村志愿服务队400多支,在册志愿者达10000余人。二是建强农村业余文艺队。在全市农村组建了大本曲、洞经古乐、绕三灵、白族民间歌舞等500余支业余文艺队,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健全三个组织,增强管理能力。一是健全村民自治理事会。率先在云南省开展村民自治试点,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理事会,实现村民管理、服务、发展,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二是健全红白理事会。在每个村组建成立红白理事会,建成红白理事会办事场所111个,大力勤俭节约、倡树文明新风。三是健全评议会。结合“义举榜”的推广,在全市111个村设立评议会,定期开展评议,对村内好事进行褒,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点评,培育良好乡风民风。

  实施四个工程,改善农村人居。一是实施农村畅通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公和村内道硬化美化建设,实现了村庄主干道硬化率100%,进户巷道水泥硬化率达95%以上。二是实施农村点亮工程。投资3亿多元,实施“点亮大理·幸福乡村”灯建设,在乡村安装太阳能、风能等灯11000多盏。三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启动实施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垃圾中转站、147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处理系统和垃圾清运数字化信息平台,实行“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管理”模式,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四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建14个放映队,每年深入乡村放映近1400多场次,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00多场次,开展文化培训30余期、培训文艺6000余人次。

  抓好五大创建,培育农村文明风尚。一是抓好文明村镇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村镇创建的方方面面,严格文明村镇申报评选和动态管理,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14个、州市级文明村镇65个,文明村镇创建率达51%。二是抓好生态文明村创建。以洱海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十三五”期间,每年将评选30个生态文明村、300户生态文明户,以点带面推动环洱海生态文范带建设。三是抓好文明家庭创建。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四是抓好星级文明户创建。把新时期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融入星级文明户创建中,丰富星级文明户的内涵,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五是抓好优良家风家训创建。通过群众互评、村民自讲的形式,积极开展优良家风家训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优良家风家训和乡贤文化培养。

  抓实六大活动,增强文明感染力。一是抓实“三清洁”活动。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卫生整治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爱护的文明意识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二是抓实洱海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各镇村成立洱海卫士专业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一次洱海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三是抓实讲堂活动。大力推广“讲堂”进乡镇、进农村,不断提升村民的思想水平。目前建立农村讲堂100多个,每年开展活动4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5万多人次。四是抓实好家风家训院坝分享活动。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定期举行分享活动,共同分享好家风家训。五是抓实节日活动。利用三月街民族节、白族蝴蝶会等传统民族节日,大力爱国主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是抓实模范身边评选活动。宣传和模范的崇高品德和风范,以身边模范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全市涌现出省级模范4人、省级美德少年1人、州级模范10人、市级模范40人、“中国”1人、“云南”2人。跑男灵异事件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